奋发进取

第四单元

在唐代并序古今,博采中外的社会氛围下,积极进取的入世意识日益强烈。当时社会崇文尚武,唐代文人凭借自己的勤奋,知书能文,便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。“春风得意马蹄急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就宣泄张扬出文人考中进士的狂喜心态;李白有诗“愿为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”,也表达出想要扬名边塞,建功立业的壮志。

唐朝的教育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相当完备,不仅本国的学子,也吸引了周边国家如日本、新罗等国,派遣大量留学生和臣子来唐朝学习。

文吏进谒图

唐开元十二年(724年)
陕西省唐惠庄太子墓第一过洞西壁揭取

“进谒”为觐见、拜见之意,图中描绘的正是官吏前往拜见的场景。画面共有四位人物,服饰相同,仅头冠有些许差别,均内着白纱曲领单衣,身穿朱衣襦裙,绯缘领袖,敝膝掩足。双手执笏于胸前。这组人物体态丰伟,形象生动,衣着华贵,雍容大方,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了唐代官吏持笏进谒的场面,为研究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形象材料。

“进谒”为觐见、拜见之意,图中描绘的正是官吏前往拜见的场景。画面共有四位人物,服饰相同,仅头冠有些许差别,均内着白纱曲领单衣,身穿朱衣襦裙,绯缘领袖,敝膝掩足。双手执笏于胸前。这组人物体态丰伟,形象生动,衣着华贵,雍容大方,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了唐代官吏持笏进谒的场面,为研究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形象材料。

客使图
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
原高185厘米,宽247厘米
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揭取

画面共有六位人物,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官员,均穿着初唐时期的朝服,手持笏板,呈三角状站立。后面三位客人,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。关于其国别和族别,有不同的观点。紧挨着唐代官员的使者,秃顶、卷发、深目高鼻,关于他的身份有来自东罗马的使节、来自中亚等地的使节、来自波斯的使节和景教教徒等诸多不同说法。第五人的国别有日本使者说和新罗使者说两种看法。第六人一般认为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,具体一些的看法认为可能是室韦族或靺鞨族。

殿堂侍卫图
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
原高174厘米,宽248厘米
陕西省乾县章怀太子墓第四过洞西壁揭取

画面中有一长廊建筑,为宫中的门房,木质结构,下方铺设有台阶,长廊被立柱间隔分成三开间。其中两名侍卫跪坐在台上,一人身着圆领长袍,另一人身着翻领长袍,均为圆脸,短髻,戴幞头,足蹬黑靴,蜷身双手插于袖中,沉默无语。他们神情专注,好似在留意周围的动静。另一位身着红袍长靴的官员,斜坐在长廊边缘,手持笏板,似为承担联络的人员。

据《唐六典》卷二十四〈左右卫〉记载:「亲、勋、翊五府之三位及折冲府之应番上者,…… 凡宿卫内廊合门外,皆坐于东、西廊下。」因此,跽坐在殿廊内的官员,应是左右卫下五府的殿堂卫士或殿值官。

科举制度虽然始于隋朝,但是,其一系列法令规章都是唐朝确立下来的。科举制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。唐代通过区分考试的不同类别,设置多样性的科目,来进行各种领域人才的选拔,进而满足国家发展的不同需要。

唐代科举制分类 特点
常科 常科指每年分期举行的考试。唐代的常科是科目设置最多的,明显地体现了选拨各类不同人才的意图。
制科 皇帝临时下制诏的考试

常科考试科目

进士科 进士科始设于武德四年(621年),是唐代常科中最活跃、最兴盛的科目。唐初以试策为主,特别是“时务策”,着重测试考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见解,考察其政治态度、文化素养、思想水平认识,录取标准为策文水准的高低;贞观年间至唐末以对策为取士的主要标准。进士科以对策优劣作为录取主要标准的取士路线就此确定下来。
秀才科 主要试策,有“方略策”5 道。答卷以文理“通” “粗”定优劣。如成绩合格,再分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四等及第。
明经科 明经科是唐代与进士科并称的重要科目。最初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试经义策,贞观九年增加了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两项内容,永徽四年颁《五经正义》,也增加为考试内容,上元二年再加试《老子》策三道。
明法科即法律科 明法科旨在选取通达律令的专门人才。明法科考试主要是试策,其内容有「律七条,令三条」。
明书科 又称明字科,属于文字、小学科,是培养书法人才的贡举常科。
明算科 属于数学科,也是唐代贡举之常科之一。
武举科 武举科是专门选拔军事人才和将领的科目。长安二年 (702年)武则天掌权时设置武举科,由兵部主考,具体事务由兵部员外郎分管。其考试专案,主要考试军事技术,兼看身材、体魄和语言。
道举科 道举科是选拔道学专门人才的贡举常科。考试对像是社会上专攻《老子》《庄子》《文子》《列子》四书,并且有所成的人,又称为“四子科”。
医药科 医药举科设置于开元二十二年,属吏部选试。
童子科 童子科是专门选拔优秀少年儿童人才的科目,其录取标准为“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出身”。
孝廉科、孝悌力田科 孝廉科是历史悠久的选才科目。可上溯至汉代。唐贞观时即出现孝廉科。孝梯力田科是专门选拔忠孝有节、品行高洁的人才。孝廉科与孝悌力田科的报考条件,与他科有所不同,需要在乡里“有孝悌廉耻之行者”,因而考试标准有所降低,只需“精通一经”或“熟读一经”,是诸科中最为宽松的。

制科考试内容

制科与常科相对,是为了“待非常之才”而设。由皇帝临时下诏选拔各种专门人才。唐代制举的科目分为文辞、经术、治道、谏诤、军事、长才、拔取人才、激励风俗8类。唐代制科考试的内容以试策为主。根据《唐大诏令集》卷106制科策问试题来看,是以皇帝名义就经义、治道、军事、时政、君臣之道等提出问题,主要考查应试者思想观点、知识水平、专项能力等方面的素质。

大雁塔即大慈恩寺塔,位于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院内。大慈恩寺在唐长安城晋昌坊东部,占半坊之地。东南紧邻曲江池,南有杏园,是长安城的公共游赏风景区。

唐代进士及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。同榜的人在慈恩寺雁塔题名,称为提名会。宴会于曲江亭子,称为曲江会。“雁塔题名”起源于唐中宗神龙年间,进士张莒游慈恩寺,一时兴起,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。不料,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。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。每次科举考试之后,新科进士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,还要雁塔登高,留诗题名,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,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。他29岁一举中第,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,写下了“慈恩塔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的诗句。

王维,唐朝诗人,字摩诘。王维9岁能文,擅长书画且博学多艺,19岁赴京兆府试,举为解头,21岁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

王维大半生正处于唐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,社会安定繁荣,青年读书人们普遍有着生逢盛世、建功报国的理想。他的早期诗歌豪壮雄阔,内容广泛。有揭露权贵豪族的骄奢生活,感叹世事之不平;也有表达他“济人然后拂衣去,肯作徒尔一男儿”的理想。

其一 ·

新丰美酒斗十千,咸阳游侠多少年。
相逢意气为君饮,系马高楼垂柳边。

其二  ·

出身仕汉羽林郎,初随骠骑战渔阳。
孰知不向边庭苦,纵死犹闻侠骨香。

唐 王维
《少年行》

白居易,唐代诗人。他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,立志苦读。29岁时进士及第,任职后积极参政,直陈时弊。白居易的人生道路,正是在隋唐科举制确立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下,堪称“士”阶层的成员走上社会管理和从事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。

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语言平易通俗,富有情味,代表作《琵琶行》《长恨歌》等得到了广泛流传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任职期间,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,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薛涛,唐代诗人。 薛涛长于蜀地,自幼性敏慧,8岁就能诗,洞晓音律,15岁时诗名已闻于外,声名倾动一时。后来更是与元稹、白居易、杜牧、刘禹锡等人竞相酬唱,诗名大振,大唐诗坛上还有“孔雀”的称号,她的诗多作托物言志,表达了其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。其著有《送友人》《题竹郎庙》等诗作。

薛涛不仅文采斐然,还指点工匠造出了小巧便携、独具特色的“薛涛笺”,风行一时,制作“薛涛笺”的纸成为蜀地纸业的一大产业品种,由此也提升了成都在造纸史上的地位。

胡人打马球图

唐玄宗开元十五年(727年)
高130厘米,宽305厘米
陝西省唐嗣虢王李邕墓前甬道西壁揭取

李邕是李渊第十五子虢王李凤嫡孙,其墓葬位于陕西省富平县杜村镇北吕村西北,为献陵陪葬墓。马球图位于其慕葬前甬道西壁,画面中有四匹马和手持杖杆的骑者,两端的人和马残缺不全。画面中部两人骑马,左边人物身着红袍,满面虬髯,似胡人模样,胯下骏马四蹄翻腾,纵跃驰骋。右侧人物,袒右臂回首奋力挥杆,胯下骏马回首扬蹄,默契配合着准备击球的主人。文献记载李邕喜爱马球活动。该幅壁画生动记录了当时马上争球的一幕。整幅画面线条流畅,生动热烈,人物五官描绘细致精彩,是继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怀太子慕发现马球壁画后的又一重要发现。

“六艺”一词在现有文献中最早见于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,即“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”是当时国家要求国民应学的六种基本技能,分别对应五礼、六乐、五射、五驭、六书、九数。六艺中的礼、乐重在伦理的培养及情意的陶冶,射、御重在体能的训练及技艺的精熟,书、数重在知识的获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。

五礼 吉、凶、宾、军、嘉
六乐 《云门》、《大咸》、《大韶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濩》、《大武》
五射 白矢、参连、剡注、襄尺、井仪
五驭 鸣和鸾、逐水曲、过君表、舞交衢、逐禽左
六书 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
九数 方田、粟米、差分、少广、商功、均输、方程、赢不足、旁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