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

第一单元

唐代国都长安,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。它以兼容并包的广阔胸怀,开放进取的昂扬精神,吸收融汇各种外来文化,成为展示大唐物质文化的舞台。优越的环境、丰富的文化生活,吸引着唐朝最优秀的青年才俊聚集于此,这里是人们实现人生理想与抱负的地方。

唐长安城图

唐长安城始建于公元582年,面积达84平方公里,它中轴对称,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外廓城划分成棋盘式格局。长安城北部正中设置宫城,其南另筑皇城以置中央衙署,使宫城、皇城与外廓城有了严格的区域与功能的划分。它城垣之宏大,规划之整齐,影响之深远,在当时的世界上,无出其右。唐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、文化、经济中心,也是横贯亚欧大陆“丝绸之路”的起点,是隋唐文化的象征。

阙楼图
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
原高305厘米,宽298厘米
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

阙楼位于墓道东西两侧,色彩鲜艳,结构基本清晰,是全墓壁画保存最好的部分之一,阙楼采用多点透视的技法,此图位于墓道西壁。

阙楼由庑殿顶、屋身、平座和墩台组成,阙台均呈上小下大的梯形。阙楼灰色庑殿式顶上可辨条形瓦垄,正脊两头鸱尾相对,出檐深远,檐角微翘,檐边黑灰色瓦当排列紧密,檐下红色飞椽和椽子露明部分长度相同。屋身面阔、进深各三间,周有回廊。明间开大红双扇门,门上缀五排门钉和铺首衔环,两次间设直棂窗和障日板。墩台上小下大,外平砌包砖,砖的长度随着墩台的收分亦逐渐变短,包砖黑白相间,十分华美。四个转角和上部承平座处饰忍冬蔓草纹。阙楼所有木构部分均为红色,栏杆等交接处的金铜包饰则为金色。

唐代建筑——尤其是宫廷建筑的式样——因其年代久远,后又历经战乱,现今多已不存。阙楼图的出土,提供了唐代宫殿建筑形制的最好例证。

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长子(682—701年),也是中宗李显与韦皇后所生的唯一的儿子。大足元年(701年)去世,公元705年中宗重新即帝位后,追赠其为懿德太子,将其灵柩从洛阳迁回乾陵陪葬,并给予「号墓为陵」的最高礼遇。

阙,《说文》解释「门观也」,《中华古今注》卷上解:「阙者,观也,古每门树两观于其前,所以标表宫门也,其上可居,登之则可远观,古谓之观。人臣将相,至此则思其所阙(缺),故谓之阙。」可知,阙是夹门而竖立的一种建筑,并具有一定的礼仪意义。阙在汉代就很流行,按等级有单阙、双阙、三出阙。三出阙是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,只有皇帝居住的宫殿、死后藏身的陵墓才可使用。

仪仗图之一
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
原高358厘米,宽673厘米(全幅尺寸)
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

〈阙楼图〉之后绘有规模庞大的仪仗队列,全长约7米。由于篇幅太大,揭取时分成了三块。仪仗队由骑马卫队、步行卫队、车队三部分组成,出行队伍的背景为青绿山石和草木,是唐代初期青绿山水画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西壁〈仪仗图〉共绘制92人,其中步行卫队43人,分成6队,每队6—10人;骑马卫队30人,分成6队,每队5人;车队亦有3驾马车,驾士16人,马夫3人。

仪仗队成员的装束相同,皆黑色幞头,圆领开衩长袍,腰系黑色带,足蹬黑色靴,袍色以黄色居多,还有绿、紫等色。所骑之马有棕褐色和白色等,均剪鬃,配黑色鞍,虎纹或豹纹兽皮鞯。所驾之车为辂车,辂车前有2伞、2圆扇、2长扇,圆扇与长扇饰有羽毛和贴金。羽毛圆扇即雉尾扇,羽毛长扇即雉尾障扇,根据《新唐书•仪卫志》的记载来看,雉尾障扇是天子仪仗用具。

图中雉尾障扇形状与传为阎立本所绘的《步辇图》、(现藏故宫博物院)中唐太宗身后宫女所执雉尾障扇相同,应该是号墓为陵的标志。

〈阙楼图〉之后绘有规模庞大的仪仗队列,全长约7米。由于篇幅太大,揭取时分成了三块。仪仗队由骑马卫队、步行卫队、车队三部分组成,出行队伍的背景为青绿山石和草木,是唐代初期青绿山水画的重要实物资料。

西壁〈仪仗图〉共绘制92人,其中步行卫队43人,分成6队,每队6—10人;骑马卫队30人,分成6队,每队5人;车队亦有3驾马车,驾士16人,马夫3人。

仪仗队成员的装束相同,皆黑色幞头,圆领开衩长袍,腰系黑色带,足蹬黑色靴,袍色以黄色居多,还有绿、紫等色。所骑之马有棕褐色和白色等,均剪鬃,配黑色鞍,虎纹或豹纹兽皮鞯。所驾之车为辂车,辂车前有2伞、2圆扇、2长扇,圆扇与长扇饰有羽毛和贴金。羽毛圆扇即雉尾扇,羽毛长扇即雉尾障扇,根据《新唐书•仪卫志》的记载来看,雉尾障扇是天子仪仗用具。

图中雉尾障扇形状与传为阎立本所绘的《步辇图》、(现藏故宫博物院)中唐太宗身后宫女所执雉尾障扇相同,应该是号墓为陵的标志。

仪仗图之二
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
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

仪仗图之三

唐中宗神龙二年(706年)
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