奮發進取

第四單元

在唐代並序古今,博采中外的社會氛圍下,積極進取的入世意識日益強烈。當時社會崇文尚武,唐代文人憑藉自己的勤奮,知書能文,便可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。“春風得意馬蹄急,一日看盡長安花”就宣洩張揚出文人考中進士的狂喜心態;李白有詩“願為腰下劍,直為斬樓蘭”,也表達出想要揚名邊塞,建功立業的壯志。

唐朝的教育體系從中央到地方都相當完備,不僅吸引了本國的學子,也吸引了周邊國家如日本、新羅等國,派遣大量留學生和臣子來唐朝學習。

文吏進謁圖

唐開元十二年(724年)
陝西省唐惠莊太子墓第一過洞西壁揭取

“進謁”為覲見、拜見之意,圖中描繪的正是官吏前往拜見的場景。畫面共有四位人物,服飾相同,僅頭冠有些許差別,均內著白紗曲領單衣,身穿朱衣襦裙,緋緣領袖,敝膝掩足。雙手執笏於胸前。這組人物體態豐偉,形象生動,衣著華貴,雍容大方,維妙維肖地刻畫出了唐代官吏持笏進謁的場面,為研究唐代宮廷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形象材料。

“進謁”為覲見、拜見之意,圖中描繪的正是官吏前往拜見的場景。畫面共有四位人物,服飾相同,僅頭冠有些許差別,均內著白紗曲領單衣,身穿朱衣襦裙,緋緣領袖,敝膝掩足。雙手執笏於胸前。這組人物體態豐偉,形象生動,衣著華貴,雍容大方,維妙維肖地刻畫出了唐代官吏持笏進謁的場面,為研究唐代宮廷生活提供了寶貴的形象材料。

客使圖

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
原高185厘米,寬247厘米
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墓道東壁揭取

畫面共有六位人物,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,均穿著初唐時期的朝服,手持笏板,呈三角狀站立。後面三位客人,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。關於其國別和族別,有不同的觀點。緊挨著唐代官員的使者,禿頂、捲髮、深目高鼻,關於他的身份有來自東羅馬的使節、來自中亞等地的使節、來自波斯的使節和景教教徒等諸多不同說法。第五人的國別有日本使者說和新羅使者說兩種看法。第六人一般認為是東北少數民族的使節,具體一些的看法認為可能是室韋族或靺鞨族。

殿堂侍衛圖

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
原高174厘米,寬248厘米
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第四過洞西壁揭取

畫面中有一長廊建築,為宮中的門房,木質結構,下方鋪設有台階,長廊被立柱間隔分成三開間。其中兩名侍衛跪坐在臺上,一人身著圓領長袍,另一人身著翻領長袍,均為圓臉,短髻,戴幞頭,足蹬黑靴,蜷身雙手插於袖中,沉默無語。他們神情專注,好似在留意周圍的動靜。另一位身著紅袍長靴的官員,斜坐在長廊邊緣,手持笏板,似為承擔聯絡的人員。

據《唐六典》卷二十四〈左右衛〉記載:「親、勳、翊五府之三位及折衝府之應番上者,…… 凡宿衛內廊合門外,皆坐於東、西廊下。」因此,跽坐在殿廊內的官員,應是左右衛下五府的殿堂衛士或殿值官。

科舉制度雖然始於隋朝,但是,其一系列法令規章都是唐朝確立下來的。科舉制的核心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。唐代通過區分考試的不同類別,設置多樣性的科目,來進行各種領域人才的選拔,進而滿足國家發展的不同需要。

唐代科舉制分類 特點
常科 常科指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。唐代的常科是科目設置最多的,明顯地體現了選撥各類不同人才的意圖。
制科 皇帝臨時下制詔的考試

常科考試科目

進士科 進士科始設於武德四年(621年),是唐代常科中最活躍、最興盛的科目。唐初以試策為主,特別是“時務策”,著重測試考生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見解,考察其政治態度、文化素養、思想水平認識,錄取標準為策文水準的高低;貞觀年間至唐末以對策為取士的主要標準。進士科以對策優劣作為錄取主要標準的取士路線就此確定下來。
秀才科 主要試策,有“方略策”5 道。答卷以文理“通” “粗”定優劣。如成績合格,再分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四等及第。
明經科 明經科是唐代與進士科並稱的重要科目。最初的考試內容主要是試經義策,貞觀九年增加了《周禮》、《儀禮》兩項內容,永徽四年頒《五經正義》,也增加為考試內容,上元二年再加試《老子》策三道。
明法科即法律科 明法科旨在選取通達律令的專門人才。明法科考試主要是試策,其內容有「律七條,令三條」。
明書科 又稱明字科,屬於文字、小學科,是培養書法人才的貢舉常科。
明算科 屬於數學科,也是唐代貢舉之常科之一。
武舉科 武舉科是專門選拔軍事人才和將領的科目。長安二年 (702年)武則天掌權時設置武舉科,由兵部主考,具體事務由兵部員外郎分管。其考試專案,主要考試軍事技術,兼看身材、體魄和語言。
道舉科 道舉科是選拔道學專門人才的貢舉常科。考試對像是社會上專攻《老子》《莊子》《文子》《列子》四書,並且有所成的人,又稱為“四子科”。
醫藥科 醫藥舉科設置於開元二十二年,屬吏部選試。
童子科 童子科是專門選拔優秀少年兒童人才的科目,其錄取標準為“每卷誦文十科全通者與出身”。
孝廉科、孝悌力田科 孝廉科是歷史悠久的選才科目。可上溯至漢代。唐貞觀時即出現孝廉科。孝梯力田科是專門選拔忠孝有節、品行高潔的人才。孝廉科與孝悌力田科的報考條件,與他科有所不同,需要在鄉里“有孝悌廉恥之行者”,因而考試標準有所降低,只需“精通一經”或“熟讀一經”,是諸科中最為寬鬆的。

制科考試內容

制科與常科相對,是為了“待非常之才”而設。由皇帝臨時下詔選拔各種專門人才。唐代制舉的科目分為文辭、經術、治道、諫諍、軍事、長才、拔取人才、激勵風俗8類。唐代制科考試的內容以試策為主。根據《唐大詔令集》卷106制科策問試題來看,是以皇帝名義就經義、治道、軍事、時政、君臣之道等提出問題,主要考查應試者思想觀點、知識水準、專項能力等方面的素質。

大雁塔即大慈恩寺塔,位於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院內。大慈恩寺在唐長安城晉昌坊東部,佔半坊之地。東南緊鄰曲江池,南有杏園,是長安城的公共遊賞風景區。

唐代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為狀頭或狀元。同榜的人在慈恩寺雁塔題名,稱為提名會。宴會於曲江亭子,稱為曲江會。“雁塔題名”起源於唐中宗神龍年間,進士張莒游慈恩寺,一時興起,將名字題在大雁塔下。不料,此舉引得文人紛紛效仿。尤其是新科進士更把雁塔題名視為莫大的榮耀。每次科舉考試之後,新科進士除了戴花騎馬遍遊長安之外,還要雁塔登高,留詩題名,在雁塔題名的人當中,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。他29歲一舉中第,按捺不住喜悅的心情,寫下了“慈恩塔下題名處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的詩句。

王維,唐朝詩人,字摩詰。王維9歲能文,擅長書畫且博學多藝,19歲赴京兆府試,舉為解頭,21歲中進士,任太樂丞。

王維大半生正處於唐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,社會安定繁榮,青年讀書人們普遍有著生逢盛世、建功報國的理想。他的早期詩歌豪壯雄闊,內容廣泛。有揭露權貴豪族的驕奢生活,感歎世事之不平;也有表達他“濟人然後拂衣去,肯作徒爾一男兒”的理想。

其一 ·

新豐美酒鬥十千,咸陽遊俠多少年。
相逢意氣為君飲,繫馬高樓垂柳邊。

其二  ·

出身仕漢羽林郎,初隨驃騎戰漁陽。
孰知不向邊庭苦,縱死猶聞俠骨香。

唐 王維
《少年行》

白居易,唐代詩人。他少年時經歷藩鎮戰亂,立志苦讀。29歲時進士及第,任職后積極參政,直陳時弊。白居易的人生道路,正是在隋唐科舉制確立併發揮重要作用的歷史條件下,堪稱“士”階層的成員走上社會管理和從事文學創作的典型代表。

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,語言平易通俗,富有情味,代表作《琵琶行》《長恨歌》等得到了廣泛流傳,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白居易在政治領域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任職期間,表現出了卓越才幹和良好的治國思想,為唐朝政治的發展做出了貢獻。

薛濤,唐代詩人。薛濤長於蜀地,自幼性敏慧,8歲就能詩,洞曉音律,15歲時詩名已聞於外,聲名傾動一時。後來更是與元稹、白居易、杜牧、劉禹錫等人競相酬唱,詩名大振,大唐詩壇上還有“孔雀”的稱號,她的詩多作託物言志,表達了其追求清俊高潔的情感特徵。其著有《送友人》《題竹郎廟》等詩作。

薛濤不僅文采斐然,還指點工匠造出了小巧便攜、獨具特色的“薛濤箋”,風行一時,製作“薛濤箋”的紙成為蜀地紙業的一大產業品種,由此也提升了成都在造紙史上的地位。

胡人打馬球圖

唐玄宗開元十五年(727年)
高130厘米,寬305厘米
陝西省唐嗣虢王李邕墓前甬道西壁揭取

李邕是李淵第十五子虢王李鳳嫡孫,其墓葬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杜村鎮北呂村西北,為獻陵陪葬墓。馬球圖位於其慕葬前甬道西壁,畫面中有四匹馬和手持杖杆的騎者,兩端的人和馬殘缺不全。畫面中部兩人騎馬,左邊人物身著紅袍,滿面虯髯,似胡人模樣,胯下駿馬四蹄翻騰,縱躍馳騁。右側人物,袒右臂回首奮力揮杆,胯下駿馬回首揚蹄,默契配合著準備擊球的主人。文獻記載李邕喜愛馬球活動。該幅壁畫生動記錄了當時馬上爭球的一幕。整幅畫面線條流暢,生動熱烈,人物五官描繪細緻精彩,是繼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懷太子慕發現馬球壁畫後的又一重要發現。

“六藝”一詞在現有文獻中最早見於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,即“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”是當時國家要求國民應學的六種基本技能,分別對應五禮、六樂、五射、五馭、六書、九數。六藝中的禮、樂重在倫理的培養及情意的陶冶,射、禦重在體能的訓練及技藝的精熟,書、數重在知識的獲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。

五禮 吉、兇、賓、軍、嘉
六樂 《雲門》、《大鹹》、《大韶》、《大夏》、《大濩》、《大武》
五射 白矢、參連、剡注、襄尺、井儀
五馭 鳴和鸞、逐水曲、過君表、舞交衢、逐禽左
六書 象形、指事、會意、形聲、轉注、假借
九數 方田、粟米、差分、少廣、商功、均輸、方程、贏不足、旁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