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安

第一單元

唐代國都長安,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都城,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大都市。它以兼容並包的廣闊胸懷,開放進取的昂揚精神,吸收融匯各種外來文化,成為展示大唐物質文化的舞臺。優越的環境、豐富的文化生活,吸引著唐朝最優秀的青年才俊聚集於此,這裡是人們實現人生理想與抱負的地方。

唐長安城圖

唐長安城始建於公元582年,面積達84平方公里,它中軸對稱,11條南北向大街和14條東西向大街將外廓城劃分成棋盤式格局。長安城北部正中設置宮城,其南另築皇城以置中央衙署,使宮城、皇城與外廓城有了嚴格的區域與功能的劃分。它城垣之宏大,規劃之整齊,影響之深遠,在當時的世界上,無出其右。唐長安城是當時全國政治、文化、經濟中心,也是橫貫亞歐大陸“絲綢之路”的起點,是隋唐文化的象徵。

闕樓圖

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
原高305厘米,寬298厘米
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

闕樓位於墓道東西兩側,色彩鮮豔,結構基本清晰,是全墓壁畫保存最好的部分之一,闕樓採用多點透視的技法,此圖位於墓道西壁。

闕樓由廡殿頂、屋身、平座和墩臺組成,闕臺均呈上小下大的梯形。闕樓灰色廡殿式頂上可辨條形瓦壟,正脊兩頭鴟尾相對,出簷深遠,簷角微翹,簷邊黑灰色瓦當排列緊密,簷下紅色飛椽和椽子露明部分長度相同。屋身面闊、進深各三間,周有回廊。明間開大紅雙扇門,門上綴五排門釘和鋪首銜環,兩次間設直欞窗和障日板。墩臺上小下大,外平砌包磚,磚的長度隨著墩臺的收分亦逐漸變短,包磚黑白相間,十分華美。四個轉角和上部承平座處飾忍冬蔓草紋。闕樓所有木構部分均為紅色,欄杆等交接處的金銅包飾則為金色。

唐代建築——尤其是宮廷建築的式樣——因其年代久遠,後又歷經戰亂,現今多已不存。闕樓圖的出土,提供了唐代宮殿建築形制的最好例證。

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長子(682—701年),也是中宗李顯與韋皇后所生的唯一的兒子。大足元年(701年)去世,公元705年中宗重新即帝位後,追贈其為懿德太子,將其靈柩從洛陽遷回乾陵陪葬,並給予「號墓為陵」的最高禮遇。

闕,《說文》解釋「門觀也」,《中華古今注》卷上解:「闕者,觀也,古每門樹兩觀於其前,所以標表宮門也,其上可居,登之則可遠觀,古謂之觀。人臣將相,至此則思其所闕(缺),故謂之闕。」可知,闕是夾門而豎立的一種建築,並具有一定的禮儀意義。闕在漢代就很流行,按等級有單闕、雙闕、三出闕。三出闕是等級最高的一種建築形制,只有皇帝居住的宮殿、死後藏身的陵墓才可使用。

儀仗圖之一

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
原高358厘米,寬673厘米(全幅尺寸)
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

〈闕樓圖〉之後繪有規模龐大的儀仗隊列,全長約7米。由於篇幅太大,揭取時分成了三塊。儀仗隊由騎馬衛隊、步行衛隊、車隊三部分組成,出行隊伍的背景為青綠山石和草木,是唐代初期青綠山水畫的重要實物資料。

西壁〈儀仗圖〉共繪製92人,其中步行衛隊43人,分成6隊,每隊6—10人;騎馬衛隊30人,分成6隊,每隊5人;車隊亦有3駕馬車,駕士16人,馬夫3人。

儀仗隊成員的裝束相同,皆黑色幞頭,圓領開衩長袍,腰系黑色帶,足蹬黑色靴,袍色以黃色居多,還有綠、紫等色。所騎之馬有棕褐色和白色等,均剪鬃,配黑色鞍,虎紋或豹紋獸皮韉。所駕之車為輅車,輅車前有2傘、2圓扇、2長扇,圓扇與長扇飾有羽毛和貼金。羽毛圓扇即雉尾扇,羽毛長扇即雉尾障扇,根據《新唐書•儀衛志》的記載來看,雉尾障扇是天子儀仗用具。

圖中雉尾障扇形狀與傳為閻立本所繪的〈步輦圖〉(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)中唐太宗身後宮女所執雉尾障扇相同,應該是號墓為陵的標誌。

〈闕樓圖〉之後繪有規模龐大的儀仗隊列,全長約7米。由於篇幅太大,揭取時分成了三塊。儀仗隊由騎馬衛隊、步行衛隊、車隊三部分組成,出行隊伍的背景為青綠山石和草木,是唐代初期青綠山水畫的重要實物資料。

西壁〈儀仗圖〉共繪製92人,其中步行衛隊43人,分成6隊,每隊6—10人;騎馬衛隊30人,分成6隊,每隊5人;車隊亦有3駕馬車,駕士16人,馬夫3人。

儀仗隊成員的裝束相同,皆黑色幞頭,圓領開衩長袍,腰系黑色帶,足蹬黑色靴,袍色以黃色居多,還有綠、紫等色。所騎之馬有棕褐色和白色等,均剪鬃,配黑色鞍,虎紋或豹紋獸皮韉。所駕之車為輅車,輅車前有2傘、2圓扇、2長扇,圓扇與長扇飾有羽毛和貼金。羽毛圓扇即雉尾扇,羽毛長扇即雉尾障扇,根據《新唐書•儀衛志》的記載來看,雉尾障扇是天子儀仗用具。

圖中雉尾障扇形狀與傳為閻立本所繪的〈步輦圖〉(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)中唐太宗身後宮女所執雉尾障扇相同,應該是號墓為陵的標誌。

儀仗圖之二

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
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

儀仗圖之三

唐中宗神龍二年(706年)
陝西省乾縣懿德太子墓墓道西壁揭取